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同年卢黄门祥起复之京 明 · 韩雍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十年禁闼著贤声,三载终堂尽孝情。
黪服著来痕血泪,画船乘去挂风旌。
丈夫大志图忠节,圣主中兴重老成。
莫叹前程遭遇晚,金瓯已复子龚名。
兴庆池侍宴应制710年4月6日 唐 · 苏颋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隆庆(兴庆、龙)池
降鹤池前回步辇,栖鸾树杪出行宫。
山光积翠遥疑逼,水态含青近若空(以上二句,初云,山光逼屿疑无地,水态迎帆若有风,时为赵郡李乂、。范阳卢从愿所赏,但末句又押风字,故易之)
直视天河垂象外,俯窥京室画图中。
皇欢未使恩波极,日暮楼船更起风。
刑部尚书韦抗神道碑726年秋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天下膏腴之土。
莫若雍州
雍州绂冕之多。
莫若韦氏。
粤自殷伯。
传于汉相。
昌世济美。
庆不乏贤。
高矣乎。
犹秦塞出华岳
西连于嶓冢
大矣乎。
犹浊河纳清渭。
东至于溟渤。
言之者可备矣。
故周隋创历。
俊乂当朝。
惟我二君。
迭为二祖。
逍公其首。
郧也其仲。
处有山林之节。
糠秕俗尘。
出为廊庙之器。
丹青世道。
郧之子太仆少卿陵州刺史武阳公讳津
是生银青光禄大夫太子詹事秦州都督谥曰贞讳瑎
是生司农丞金州刺史讳畅
皆素风清范
百代一时。
公讳
字抗
金州府君第二子也。
八岁精易。
十五读春秋。
深入爻彖。
试论臣主及贵(疑)便成诵具解。
理微义中。
初以明经射策。
魏州参军
立于稠人。
端若一鹗。
复常调。
太子典膳丞
岐州司仓雍州司户
右辅要剧。
上京浩穰。
九年致丰。
两讼举直。
左台殿中侍御史
尚书主客吏部二员外吏部郎中
侍中执宪者。
谯郡桓彦范广平宋璟
太选持衡者。
京兆韦嗣立河内司马钟。
并远识高量。
领贤进善。
齐白共青缣者。
范阳卢怀慎子从愿赵国李乂吴郡陆象先陇西李朝隐武功苏颋
为四公特赏。
推数子之器。
公益文墨自持。
准绳不杂。
洛阳
役人好惠。
务约刑清。
刻石而传。
鸣桴自止。
御史中丞礼部尚书
法明象魏。
礼达邦家。
外守其则。
内修其度。
兵部尚书
戎政孔殷。
司多僻。
作奸犯科者莫忌。
接利乘便者皆是。
公凡易四年。
濯然一变。
发其狙诈。
成我鹰扬
别加银青光禄大夫
太子左庶子
闲以珍摄。
德以调护。
而巴蜀方隅。
西南斗绝。
戎常犯轶。
蛮或离叛。
讨则胜不补亡。
厌造端之口。
绥则静而作乂。
翘致理之心。
命公为益州大都督长史
持节巡按
公至。
革乎弊。
顺乎美。
暑往寒来。
人不知用。
风雨时顺。
物果遂宜。
入拜黄门侍郎
东密黄扉
右严青闼。
半股肱之委。
总修饰之裕。
上閒燕。
顾近臣言。
韦抗朕素知之。
何适不允。
大鸿胪今典宾客之事。
古称行人之职。
俾令即序。
期以不滥。
宜兼授。
登叶睿图。
御史大夫持节方军大总管
副宰
元帅
廷诤已决。
庙谋先假。
挫贪人于败类。
追桀虏于奔亡。
公之绩也。
凉州都督杨敬述羽林将军郭知运失律摇宪。
丧师倚权。
公确乎不拔。
条奏其罪。
公之正也。
以郡县吏坐赃发觉。
安州都督
寻与之蒲。
雷泽之庶。
河滨之阜。
声沦燠休。
颂被和乐。
未几。
拜为大理检校刑部尚书
钦若刑柄。
系于人命。
士师之望。
平寇之成。
安以手足所措。
慎以毫之失。
繄赖公勿喜。
斯得不冤。
而待算则摧其巧。
粉饰则杜其放。
上将登封岱山
留眷洛邑
延企迟居。
徘徊往俞。
因谓公曰。
朕思久之。
罔出卿者。
乃仗公作镇。
还赠武阳伯吏部铨。
斥浮动。
甄贞实。
妍媸露求当之途。
势利塞容非之镜。
卢从愿
受恩联召。
崇朝交臂。
信相款。
他日携手。
微疾应问。
岂期摇落素秋。
窅冥元夜
开元十四年八月某日。
薨于洛之永义里第。
享年六十。
呜呼。
人之望公。
宗伯韪公。
陟台阶。
佐王道。
始则夷路翘首。
终而亨衢铩翮。
吁嗟全德。
孤我具膳。
而胜气标准。
色庄辞定。
举不忤物。
行不由径。
独而不党。
三者无惑。
闻义卜商起子。
立诚于鲍叔我。
抚遗恤孤。
常所空匮。
以奋藻挥毫。
转为速速。
故大课典谟。
必咨于公。
是亦施政。
何遽薨也。
旒扆深抚床之痛。
缨緌惜和鼎之实。
盖如郑国侨虞之奇楚子文鲁公仪。
不其伟矣。
诏赠太子太傅
护葬及窆备物加等。
太常考行曰贞。
粤以某年某月日。
卜葬于京城东南少陵原。
礼也。
笳铎晨送。
烟霜晓发。
葬者藏也。
俭则自完。
素车出祖。
缟衣来至。
吉先兆于蓍蔡。
哀更伤于松柏。
光昭之事克。
恭懿之道存。
此曷为然。
其不捐者。
三子。
京兆士曹参军曰载。
昭文生曰翘。
幼某。
公侯必复。
美秀而文。
可以崇京兆之阡。
扶阳之馆。
公之季左司郎中万年令泽州长史曰某。
之材也。
公最友于。
毒天伦之孔艰。
思我兄之不及。
畴云撰勒。
其寄雕刊。
爰在弱龄。
获知君子。
牙琴不赏。
恸哭兹晨。
乐弩仍悬。
沈羸岁晚。
悲悽固托。
抚疾何成。
愧不得绝妙好辞
披文而相质尔。
铭曰。
大司寇
家大彭氏。
亡世畴贵。
府君钟美。
衣冠礼乐。
尽在是矣。
讲信修睦。
自求诸已。
爵之以官。
其直如矢。
秉之以宪。
其清若水。
遽登金华
终列瑶戺。
威震蛮貊。
信夫边鄙。
曰刑曰政。
载敞载理。
公辅未升。
官人作纪。
何远韵。
忽顿高轨。
迹满清畤。
事昭缇史。
微言遂绝。
令问不巳。
岩绿南望。
楼丹北峙。
或向城闉。
临松梓。
盛烈孤迈。
偫悲四起。
遗表 初唐 · 卢怀慎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五
臣素无才识。
叨沐恩荣。
待罪枢密
颇积年序。
报国之心。
空知自竭。
推贤之志。
终未克申。
孤负明恩。
夙夜惶惧。
臣染疾已久。
形神欲离。
虽凫雁之飞。
未为乏少。
而犬马之志。
终祈上闻。
其鸣也哀。
乞垂圣察。
宋璟立性公直。
执心贞固
文学足以经务。
略期于佐时。
动惟直道。
行不苟合。
闻诸朝野之说。
实为社稷之臣。
李杰勤苦绝伦。
贞介独立。
公家之事。
知无不为。
干时之才。
众议推许。
李朝隐操履坚贞。
才识通赡。
守文奉法。
颇怀铁石之心。
事上竭诚。
实尽人臣之节。
卢从愿清贞谨慎。
理识周密
始终若一。
朝野共知。
要之才。
不可多得。
并明时重器。
圣代良臣。
比经任使。
微有愆失。
所坐者小。
所弃者大。
所累者轻。
所贬者远。
日月虽近。
谴责伤深。
望垂矜录。
渐加进用。
臣窃闻黄帝所以垂衣裳而天下理者。
任风力也。
帝尧所以光宅天下者。
任稷卨也。
且朝廷者天下之本。
贤良者风化之源。
得人则庶绩其凝。
士则彝伦攸斁。
臣每见陛下忧劳庶政。
勤求理道。
慎举偫司。
必期称职。
使鹓鹭成列。
草泽无遗。
故得岁稔时和。
政平讼理。
此陛下用贤之明效也。
臣非木石。
早识天心。
瞑目不遥。
厚恩未报。
黜殡之义。
敢不庶几。
之言。
思布愚恳。
遣官祭五岳四渎风伯雨师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十九
五岳视三公之位。
四渎当诸侯之秩。
载于祀典。
亦为国章。
方属农功。
颇增旱暵。
虔诚徒积。
神道未孚。
用申靡爱之勤。
冀通能润之感。
宜令工部尚书卢从愿东岳
河南尹张敬忠中岳
御史中丞户部侍郎宇文融西岳西海河渎。
太常少卿张九龄南岳南海
黄门侍郎李皓北岳
右庶子何鸾东海
宗正少卿郑繇祭淮渎。
少詹事张晤祭江渎。
河南少尹李晕祭北海及济渎。
且润万物者。
莫先乎雨。
动万物者。
莫先乎风。
眷彼灵神。
是称师伯
虽有常祀。
今更陈祈。
宜令光禄卿孟温祭风伯
左庶子吴兢祭雨师。
各就坛壝。
务加崇敬。
但羞藻。
不假牲牢。
应缘奠祭。
尤宜精洁。
惠文太子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八
维开元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皇帝若曰。
呜呼。
帝室之干。
曷降年不永。
天伦之戚。
而因心有加。
饰以徽章。
孔怀之义也。
咨尔太子太傅上柱国岐王范
孝友至性。
聪达多才。
乐善为词。
言行俱敏。
好学流誉。
经传悉通。
德既训于东宫
化且行于南国。
而辅仁或爽。
倚福无稽。
奄忽迁殂。
震悼何及。
夫礼以情为体。
欲增追远之数。
行以名而尊。
是图褒德之轨。
故择兹茂典。
崇以上嗣。
言念逝者。
用申友于。
今遣工部尚书太尉卢从愿持节册王为惠文太子
魂而有灵。
昭是哀赠。
东都留守韦虚心神道碑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三
夫作春秋者。必见于行事。
将帅者。盖知其为人。
余为郎时。南皮公实掌小司马之职。
接武官次。亟闻话言。
故思其人。询其事。
可知而见之矣。公讳虚心
字某京兆杜陵人也。
甄六气之纯粹。协九畴之正直。
沈静端悫。仁慈隐厚。
忠之属也。清贞本于至公。
孝之终也。毁瘁过于宁戚
斯所以行成于内。名扬于世者已。
越在童冠。升于胶序。
介然独立。异于诸生
国子博士范颐尝与均礼。考功员外郎李回秀擢以高第。
及夫岐下参卿河东主吏。
能于细。谋其长。
御史贾虚舟举以劝。中丞侯。
令德与从常辨。习于学也如彼。
材诸位也若此。欲无显。
得乎。明明天法。
廷尉攸序。命公作大理司直大理丞
以至于卿。肃肃王度
宪台是式。命公作侍御史
以至于中丞。长人之官。
以视百姓。命公作歙曹二州刺史荆潞扬三州长史
以至于太原尹。司会之府。
允庶绩。命公作仓部左司二员外户部兵部右司三郎中左右丞兵部侍郎
以至于工部尚书。其馀掌吏部采访处置使东都留守
皆大任也。又能兼之。
清风畅于台寺。阴雨膏于郡国。
所居致理。所去怀德
德以处事。事以功。
功成而义不愆。事正而名不悖
故今之任职者祖南皮焉。初景龙中
西域羌胡。或谋背诞。
天威逮捕。吏议咸刘。
公理其狱旬时。伏念以为刑者。
所以明除害也。诛其桀黠。
可以除害。舍其胁从。
可以明德。繇是全活者千有馀人。
洎皇帝二十四年。銮驾还长安之月。
有坐殊死在繇系者。时迫季冬
将寘严法。公为之请曰。
攸徂之庆。方喜来苏。
好生之德。宜加在宥。
上可其奏。咸许从流。
此则苏公之繇狱。释之之听理也。
曩者窦怀贞奸佞之尤。欲行私惠。
刘幽求勋庸既茂。将复私雠。
各有爱憎。公尝按验。
皆举直以明枉。不诡随而曲从。
秉心惟一。蹈尾无惧。
其后荆有大贾。利合权门。
扬有贪吏。婚连相国
公亦既条察。先讦奸家。
或命出其罪。给邮置于三舍。
或挞记其过。启刑书于五宅。
此即山甫之不吐。石奢之无避也。
尔其富人兴利。导俗闲邪。
寿春则引芍陂以溉田。于庐江则县舒城以止盗。
茭牧之地。实生稻粱。
萑蒲之泽。遂均庐井。
此即信臣之方略少卿理化也。
若乃择贤亲仁。材委政。
唐休璟卢从愿先达之宗也。故辑宁关右。
尝与偕行。谓赵良器刘琯后来之选也。
故廉问淮濆。举以为介。
此则栾武之从善。赵宣之使□也。
畴若予工。实谐俞往。
上方倚相。适会云亡。
享年七十。以开元二十九年某月日。
遘疾薨于东都宁仁里之私第。皇帝悼焉。
扬州大都督府印绶。赙物一百五十匹。
米粟一百五十石。赐谥曰贞
明年某月日。葬贞公京兆之高阳原
祔先茔。礼也。
昔者豕韦作伯。扶阳仍相。
寘德于后。莫之与京。
公曾祖叔谦。事太宗考功郎中
与兄叔谐季武同在郎署。时人谓三列宿
大父曰知人。事高祖司库员外郎
职方郎中。公烈考曰维。
睿宗户部郎中。终于左庶子
绛州刺史。季弟曰虚舟。
事皇帝历户部司郎中。今移左司
唐兴已来。历仕华省。
析薪齐美。棠棣同升。
述职为奉先。在常僚为克友。
人物之盛。凡今莫俦。
先是庶子府君之为户部郎署天庭之内。
首种行。公及令弟。
能业其官。曾是封殖。
益以蕃庑。比行年而不朽。
将树德之偕兹。仙台誉之。
棠歌勿剪。君子有以知韦氏之昌阜。
未可量也。贞公之轨度。
所及远也。有美如是。
可无述焉。肆其孤有方。
永世之业。先人之志。
俾余论缀。故作是铭曰。
龙旂翼商。勋绩惟光。
祚允其昌。簪绂斯皇。
东郊处守。北里居方。
时清任大。运促人亡。
贞公之德。柔和谅直。
始终不忒。存殁为则。
高坟有平。丰石有泐。
芳名可久。永永无极。
又议 中唐 · 李巽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议曰。
郑珣瑜两字之谥。
太常请依前谥曰文献者
谥者
春秋褒贬之旨也。
仲尼书法。
随类推广。
虽一字褒贬。
其文犹博。
盖欲指明事业。
以昭示后代。
俾后之人惩其恶。
劝其善。
故不可苟。
谥一字
正也。
尧舜禹汤周公召公是也。
两字非正也。
谥法不载
或人臣不守彝章。
苟逞异端。
威烈慎靓是也。
或时主之权。
以功德加厚于臣也。
萧何霍光房玄龄魏徵是也。
不当加而加僭也。
孔光刘宽薛元超李元纮是也。
三字过也。
贞惠文子是也。
谥法所不载也
古今无有也。
公叔文子谥。
卫君之过也。
卫之乱制也。
不然。
即记之失也。
以一善加一字。
尧舜禹汤。
当累数十字以为谥也。
夫礼记者。
非尽圣贤之意也。
非尽宣尼之所述也。
当时杂记也。
后苍曲台记。
其弟子戴圣增损刊定为小戴礼。
今礼记是也。
若尽宣尼之所述。
戴圣岂得而增也。
宣尼修春秋。
游夏不能措一词。
以知礼记非尽宣尼所述。
戴圣得以增损也。
贞惠文子之谥。
卫君乱制也。
古今无有也。
宣尼所述。
足法哉。
郑珣瑜和茂修整。
始终无阙。
可为美矣。
至于议行考功
而度越等辈。
比于酂文成文昭魏文贞则不侔。
谥号无差
轻用国典。
失春秋之旨矣。
向者酂梁数公。
皆经纶草昧。
辅翼兴王。
以道辅君。
致于化洽。
彰灼千古。
言之者凛然生敬。
而以珣瑜齿之。
岂无愧于心哉。
夫数公者。
皆时主感风云之会。
怀谟明之美。
故加于常典。
以明其德。
亦所以笃君臣之义也。
然非正也。
权制也。
若后之人非数贤之比。
则当循常以避数贤地也。
刘仁轨薛元超李元纮加字之谥。
皆黩国典而昧彝伦。
言之可为寒心。
岂当举之以为训也。
其馀姚元崇宋璟刘幽求
或辅相一代。
致理平之化。
或忘身徇难。
成中兴之业。
又岂珣瑜之以典选为进善。
以辞疾为嫉恶耶。
皆尚口伪辩。
非守典确论也。
夫以典选者皆为进善耶。
若然者。
则国家有天下二百年。
裴行俭马戴卢从愿等数贤独见称于时也。
循资署置。
谓为进善。
异乎余所闻也。
珣瑜之病。
数月而终。
岂伪疾耶。
借使伪疾。
尤可怪也。
子路之冗食家臣。
有杀身徇难。
珣瑜台辅之重。
当危难之际。
平居则飨其高爵厚禄。
见危则奉身自保。
以此为是非之明。
董狐之书赵盾
为妄作也。
珣瑜之辞疾可责。
太常举以为德。
信君臣之义。
非常人所知也。
珣瑜之下诘李实
诚中其疾。
可谓美矣。
然则珣瑜自始筮仕。
至于启手足。
垂四十年。
历谏职。
风宪
其忠规激发。
恐有过此者。
太常举其下诘李实
未为多也。
谓为謇谔者众矣。
岂能使汲黯魏徵有惭色哉。
议云。
三代两汉无二字之谥。
此未学之过也。
荀文若之进善。
孟轲之是非。
文子之赈施。
周舍之謇谔。
珣瑜之行。
清而无阙。
可为掩之。
不足辩也。
今所议两字之谥。
亦又不当。
其议固不足斥也。
巽之言过矣。
但两字之谥。
加等之美。
萧何房玄龄言。
不在珣瑜也。
虽不敏。
至于言谥美以惑人听
此尝所激切而不平也。
终不欲有僭。
齿于萧何房玄龄之宗。
又不欲有造次。
拟于魏文贞姚元崇宋璟刘幽求之谠言悟主茂绩殊勋也。
夫前车之覆。
后车所以易辙也。
前有司之失。
后有司当有以矫之也。
不矫之。
则逶迤遂达。
以至乱制。
此有国之诫也。
威烈慎靓孔光刘宽薛元超李元纮之同于禹汤文武萧何霍光房玄龄魏徵
前有司之过。
后之专笔削者。
宜有以矫之也。
不矫之。
典礼寝乱矣。
有司不可以尤而效之也。
不可以党所见而遂僭典也。
郑珣瑜两字之谥。
请下太常重议。
若一字不足尽珣瑜之盛德。
必须两字。
则敢俟再告。
谨议。
陈便宜八事疏宝元二年闰十二月 北宋 · 苏绅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五、《宋史》卷二九四《苏绅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锡山文集》卷三、《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九六
一曰重爵赏。
王爵以褒德,禄以赏功,名以定流品,位以居才实。
未有无德而据高爵,无功而食厚禄,非其人而受美名,无其才而在显位者。
不妄与人官,非惜宠也,盖官非其人,则不肖者逞;
不妄赏人,非爱财也,盖赏非其人,则徼幸者众也。
非特如此而已,则又败国伤民,纳侮诒患,上乖天气,下戾人心。
灾异既兴,妖孽乃见,故汉世五侯同日封而天气赤黄,及丁、傅封而其变亦然。
杨宣以为爵土过制,伤乱土气之祥也。
二曰慎选择。
今内外之臣,序年迁改,已为官滥,而复有叙述微效、援比希进者。
朝臣则有升监司使臣则有授横行,不问人材物望可与不可,并甄录之,不三数年,坐致清显。
如此不止,则异日必以将相为赏矣。
三曰明荐举。
今有位多援亲旧,或迫于权贵,甚非荐贤助国、为官择人之义。
若要官阙人,宜如祖宗故事,取班簿亲择五品以上清望官,各令举一二人,述其才能德业,陛下与执政大臣参验而擢之。
试而有效,则先赏举者,否则黜责之。
如此,则人人得以自劝。
又选人条约太严。
旧制,三人保者迁京朝官,今则五人。
转运使提点刑狱率当三人,今止当一人。
大两省官岁举五人,今才举三人;
升朝官举三人,今才举一人。
旧不以在任及所统属,皆得奏举,今则须在任及统属方许论荐。
驱驰下僚,未免有贤愚同滞之叹也。
四曰异章服。
朝班中有执技之人与丞郎清望同佩金鱼,内侍班行与学士同服金带,岂朝廷待贤才、加礼遇之意?
宜加裁定,使采章有别,则人品定而朝仪正矣。
五曰适才宜。
古者自黄散而下,及隋之六品、唐之五品,皆吏部得专去留。
审官院、流内铨则古之吏部三班院则古之兵部,不问官职之閒剧、才能之长短,惟以资历深浅为先后,有司但主簿籍而已,欲贤不肖有别,不可得也。
太宗皇帝始用赵普议置考课院,以分中书之权,今审官是也,其职任岂轻也哉?
宜择主判官,付之以事权,责成其选事。
若以为格例之设已久,不可遽更,或有异才高行,许别论奏。
寇准判铨,荐选人钱若水等三人,并迁朝官,为直馆
其非才亦许奏殿,如唐卢从愿吏部,非才实者并令罢选,十不取一是也。
六曰择将帅
汉制,边防有警,左右之臣皆将帅也。
唐室文臣自员外郎郎中以上,出为刺史团练防禦观察节度等,皆是养将帅之道,岂尝限以文武?
比年试武举,所得人不过授以三班官,使之监临,欲图其建功立事,何可得也!
臣僚举换右职者,必人才、弓马,兼书算、策略,亦责之太备。
宜使有才武者居统领之任,有谋画者任边防之寄。
士若素养之,不虑不为用也。
七曰辨忠邪。
夫忠贤之嫉奸邪,谓之去恶,恶不去则害政而伤国;
奸邪之陷忠良,谓之蔽明,明不蔽则无以稔其慝而肆其毒矣。
忠邪之端,惟人主深辨之。
自古称帝之圣者莫如唐尧,然而四凶在朝,圮毁善类;
好贤之甚者莫如汉文,然而绛灌在列,不容贤臣。
愿监此而不使毁誉之说得行,爱憎之徒逞志,则忠贤进而邪慝消矣。
八曰修备预。
国家承平,天下无事将八十载,民食宜足而不足,国用宜丰而不丰,甚可怪也。
往者明道之初,虫螟水旱几遍天下,始之以饥馑,继之以疾疫,民之转流死亡不可胜数。
幸而比年稍稔,流亡稍复,而在位未尝留意于备预。
夫备预之道莫若安民而厚利,富国而足食。
欲民之安则为之择守宰、明教化;
欲民之利,则为之去兼并、禁游末。
恤其疾苦,宽其徭役,则民安而利矣。
欲国之富,则必崇节俭,敦质素,蠲浮费;
欲食之足,则省官吏之冗,去兵释之蠹,绝奢靡之弊,塞刁伪之原,则国富食足矣。
民足于下,国富于上,虽有灾沴,不足忧也。
次郭秘正韵 南宋 · 陈造
 押尤韵
伊昔乃祖使朔幽,艰难以来无此流。
节旄欲尽气弥厉,始元属国真其畴。
清篇神护到江表,河梁诉别岂所侔。
嗣孙学力有家法,洪毅不割清不浮。
骥子受辔抹燕越,粉袍长铗犹小留。
人称张籍好古淡,我爱赵壹辞伊优。
往之论交恐避俗,是人摇飏如缀旒。
长年闵默堕俗学,夙志顾省伤羁囚。
颀然扣门出新作,山奇海秘困穷搜。
顷从同盟漫著脚,欻遇强对须抽头。
吾乡巨擘子龚子,磊块贮腹皆阳秋。
丽唱妍和日九返,君腕脱矣盍少休。
恶语送似定一笑,共笑燕石酬精璆。
猫相乳赞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六五、《江湖长翁集》卷二九
吾友龚养正家二猫产七子,同一栖。
一出则一留,留者均乳之。
非其子则怒视,或噬之,猫之常也,亦或噬其子焉。
今若是,吾求所以致是者,为之赞曰:
狸其质,人其识,匪狸之识,繄人其德。
二狸七雏,彼出此居。
居则乳之,其七一如。
子龚子,贤誉所萃,和气有格,爰及殊类。
人苟友悌,犬可致书;
家或仁孝,鹊驯于除。
彼乃谓小人绝望君子,而犷戾不可以为逊顺,即今推之,吾敢信耶?
论铨曹当革其弊疏 南宋 · 袁说友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九四、《东塘集》卷八
臣闻之,天下有常事,圣人有常法;
天下有变事,圣人有变法。
事之常者,可以常法治;
而事之变者,不可以常法拘也。
呜呼!
所贵乎法者,以其一定而不易,而圣人乃有常变之异者,独何欤?
盖圣人能使天下举无弊事,而不能使天下举无弊法。
结绳之政,在尧、舜已不可行;
井田之制,至汉、唐已不能用。
而必曰法者一定不易,得乎哉?
大抵事之必有法,犹口之必有言,耳之必有听,目之必有视;
而法之不能无弊者,亦犹言之不能无疵,听之不能无蔽,视之不能无惑也。
今指某事而曰可行也,则必某事之法为可行;
指某事而曰可去也,则必某事之法为可去。
圣人固不能使可行者必不行,可去者必不去。
使可行而必不行,则是事之常者,复变其法;
使可去而必不去,则是事之变者,复因其法矣。
无故而变其法,法则愈变,而事愈不行;
无故而因其法,法则愈因,而弊愈不去。
此其为患,特在于不知法之所以为常变者,故其弊遂至于此。
盖臣尝因是以观自古铨选之法,以为莫详于唐。
今考其书,所谓一时之制,毋虑数变。
而立长名之榜或不变,而得平允之称。
卢从愿、裴行俭之徒,皆能熟察士夫之情而深考铨曹之弊,故其规画每如人意。
后世论铨选者,必以唐为称首,岂非遇事之变而知以变法治欤?
朝廷严天官之选,未尝肯以轻授。
铨衡之法,又权其事而后议。
然而事之繁夥不可胜计,而法之出入每有不免与事俱靡者,此必有可变之法存于其间,而议者特未之察也。
陛下践阼以来,凡少常伯之臣,皆有议法之意。
如严铨试之格,有以澄入流;
戒吏胥之奸,有以开公道;
明保官之令,有以考行实;
优已试之仕,有以限差注。
此皆因时度宜,不拘于一法之立。
然有无穷之事者,必有无穷之法,其法为无穷,则其弊亦无穷。
故臣以谓,方今铨曹之法,其可行者有二,而其已弊者有三。
何以言之?
今天下命士,有不三岁而增者数千人,而吏部之阙常自若也。
一阙之注,居之者一人,待之者二人,而拟之又一人,远者七八年,近者三四年,士夫嚣然而归,往往坐食五六年而未仕,此犹不足虑也。
然当其调官之日,来者每以数百人,而吏部或无阙以应之,又不过取其尤远者,使之始得一阙而去,莫不咨嗟叹息,集之都下
若有甚不美者,臣尝察其调官愈多而得阙愈远,多为初官耳。
要宜于初官之阙,稍稍立一法以宽之。
若徒泥铨试之格,欲更以十而取一,尤足以致仕者之怨。
且今之尉职,实先捕盗,固不可以冗员目之。
近日邑之有盗者,多非尉吏所可获,盖其势不能独禦耳。
故莫若因其职以益其员,凡一邑悉置两尉,而东西之职,其俸禄皆均,而终更亦以三考。
夫既能隆一邑之势,而吏部之阙亦可一旦而增数百。
若复计其待之者,则足以应千人之须,恐或能为阙少之助,犹愈于坐视其远而不之救也。
既下增置之令,则未拟之初,皆为见次,宜以调官有赏,与其试在前列者,方得注拟。
若再拟之日,则不必较此矣。
或曰:「有一官则一官有廪禄,国家方有乏财之叹,固不堪此冗也。
而邑之弓手犹不足以供一尉,况兼之哉」?
臣曰不然。
邑之下吏,其禄少,州县自足以应之,月不过数十千,且又星分于天下,其所出殆非甚费者;
邑之弓手本非不足也,特患于邑之令佐或分以自役,或析以假人。
今若革去二弊,而尽归之尉,更总十之二而增募之,则二尉役之有馀,此法之可行一也。
得一官者,必已试而仕,其不然者,虽有非常之赏,举不用也。
而独不知前日未试而仕,既罢而调者,何不使之必试而后调耶?
今之在官者,固非一一皆已试也。
必有援赏于未严之初,以恩例而免者,以年及而免者,以堂除而免者,以岳祠而免者。
若待其解官而来,宜考其已试与否。
苟未试也,必不可以不试,亦不以荐剡既充而竟免。
如此者恐不止千馀辈,若以渐而究之,亦可澄调官之选,此法之可行二也。
吏部之法,有以区区之赏而得射暗阙者。
夫暗阙固不易得也,且又非当出之次,或以佳地而可居,或以待者之有故,是以挟赏以必取。
殊不知以名器之公,而使吏辈得以金钱而相易,何者?
某人而有赏也,嘱之某吏曰:吾将取暗阙也。
夫某吏者,必知阙之孰为远,孰为近,故得金者告之必亟,而不得金者吝而不告,亦可疾矣。
若削去暗阙之法,止以赏典为差注之优,庶几无吏胥之奸,此法之已弊一也。
今以选人而升京秩者,不啻登天之难。
凡小官有所挟者,固有必举之理;
而寒素鲜援者,多老死于选调。
且天下之人,安能尽有所挟哉!
古之人将以举削均天下之势,然流弊既久,适足为不平之具,此其为患,岂特一朝夕之故。
是故尝求其至公之法,以一其势。
凡十考书者,许以改秩;
其有举削者,则如常制。
庶几法无所偏而事当其可,此法之已弊二也。
今之改秩者,必待截会之至,方给之钞。
然最大利害者,士夫辛勤百为而不得举削之集,其将改之日,则岁月已不胜久矣。
夫举主之难全,固有不终朝而存亡者,而吏辈遂得持此以为受赇之隙。
方截会之时,赂之至者,可朝会而夕下,其未至者,虽期月犹未也,岂不胜其弊哉!
当是之时,贫无力者多以此而败事,亦可悲矣。
臣以为凡给钞者,不必俟截会之至,使其果有罪也,褫而夺之,何晚哉?
此法之已弊三也。
嗟夫!
法之可行者,特患其非果可行;
法之已弊者,特患其非果弊也。
如曰举天下以为可行,则亦何惮而不为?
举天下以为已弊,则亦何惜而不革?
臣愚以谓今日铨衡之法,固不能尽去今日之弊,然权其事而为之,或恐其有得乎此也。
孔元方传 宋 · 吴应紫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九、《新安文献志》卷三五
孔元方,字子圆,其先本铜鞮人也。
既居中国,失其世系,乃以孔为氏。
始祖号王老君,在周时常有爱民利物之心。
及贵显,吕望器其为人,为立九府,以尊其职而掌国用。
自后富贵累世,子孙代有其人。
老君三十世孙泉,为汉吴王濞兴利,吴王谋反,以罪见诛。
泉三十九世孙铗,仕又为滕王元婴所厚。
高宗诸王帛,闻元婴用铗无所事,乃赐麻二车以愧之。
及元方父宝膺国重任,节用爱民,天下富强,上甚器使之。
元方生而有父风,性刚鲠,志大不拘,面冷如铁,内方正,有才气。
尝谓人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故颜子虽贤,赖仲尼之铸然后成仁。
吾则不然,不学而能文,不求而能用,圣人之道,吾一以贯之」。
于是负其能,周流四海,屡涉贫困,无所事。
见者德之,曰:「元方其庶乎屡空」。
每书四字,谓识者曰:「是火帝所授者,知此可以究国家历数矣」。
时年尚少,人并称为子圆先生
或劝之业举,曰:「以吾之才,万选万中,岂嫌流地上而以举为虑乎」!
累举孝廉,不就。
后入京,遍观无所主,乃访德义,从富人游,屡为权豪所昵。
于是广蓄珍币,与民市易,家致巨万计,所欲无不获。
遂穷奢极侈,筑室环城,起山于后圃曰铜山,冶金为窟曰金穴,又市地为埒。
安乐公主方开府鬻爵号,斜封官,元方以资入爵,至左藏库使
既而不乐其职,曰:「始吾言富不如贵,故就用之日自谓登金门,上玉堂,出入华省,主国大计,使天下之人悉蒙其利,今反为守虏臣邪」!
乃往见三司使韦贯之贯之与语大悦,见上数其能。
上召见,素知其负才,命力士摈于陛,欲以杜其辩,且曰:「卿怀宝而迷邦,可谓仁乎」?
元方顿伏,默然不对,徐曰:「陛下富有四海,功崇万世,臣之琐才,曾何足数」!
上直其对,遂问曰:「卿欲求用邪」?
元方曰:「陛下用人,当观其才,不可即置,何必商确其意哉?
如臣者韫椟待贾,亦未肯以小数求售于陛下也」。
上曰:「卿欲以何德致寡人」?
曰:「使臣得佐陛下,当赒万民之艰厄,致天下之大利,国用富强,家给人足」。
上折之曰:「吾闻尔祖在汉时吴王、邓通资其术而取败,其在晋时,与石季伦之败,去而与阮子为杖头之饮,卒无所事。
马援一世名臣也,不义尔祖之行;
夷甫一代之贤臣也,讳言乃祖之
今子事寡人,进不由道,大言无实,此所谓跃冶之金,获用必与尔祖同贯,讵能致君泽民,踵高洁之行乎」?
元方曰:「陛下徒知少其过而不多其功。
光武龙飞白水,我祖奉其真符
文德正位后宫,我祖昭其秘迹。
卜式资其义而北输边计,崔烈厚其术而弋取三公
吕尚父立九府以尊其权,鲁元道著明论以申其
虽隐显贵贱,一文一字,为世所重,迨今天下闻其风者,薄夫敦,懦夫有立志。
若臣者,直所谓排金门而入紫闼者也」。
上笑曰:「朕知卿是,前言戏之尔」。
于是以名监处之,命光禄大夫魏元同、著作郎卢从愿二人与之共事,军国大计并诹焉。
由是贵动一时,天下想望其风采。
久之,值军兴,国用乏竭,有司共计欲出之,见上发其谋。
上即召入计,元方条五利,其一税间架,算至除陌,下民疾之。
未几,坐与颍川索元礼交通去职,遂转侧不安,居常若负。
第五琦领使,尽徙其族,元方竟终于民。
有子数人,率轻薄,曰重棱、重轮者,尤为世所重。
其馀聚散,无可纪者。
赞曰:元方之为人也,志大材疏。
始折节力行,有若可取,及夫放弃德义,以富取贵,卒无远谋,算至除陌,为国敛怨,鄙哉!
无怪乎帝薄其先而戏之也。
或曰税间架,至除陌,其策成于赵赞,元方特资其计尔。
呜呼!
得君遇时,谋不以道,剥下佐上而以为功,使盗蹠复生,无以加矣。